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一代北大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号召,投身时代洪流、赓续红色血脉、直面痛点难点、献策基层治理,在神州大地奏响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青春凯歌。
今年,教育部首次颁发“中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在39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和60名优秀指导教师的名单上,北京大学毕业生余渔的名字赫然在列。毕业之际,余渔放弃了大城市里待遇优厚的工作,自愿奔赴南疆小镇,成为了一名基层选调生,以实际行动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的边陲。
少年壮志 戍守边疆
乌恰镇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居于新疆南部的一隅。2019年,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余渔,从北京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与南疆的故事。
“当时是怎么想的要去新疆呢?”了解到余渔的经历后,这是许多人自然而然会产生的疑问。
临近毕业之时,手握数个优渥工作的余渔,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般充满闲情逸致。从小喜欢看戍边故事、读边塞诗的他,格外崇拜古往今来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英雄战士,暗暗在心中种下了一个仗剑走天涯、一心报中华的英雄梦。在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之际,他无比渴望能够像他崇拜的英雄们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新疆自治区来北大招聘毕业生的宣讲会,因此了解到南疆的如画美景和多彩风俗。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南疆,成为北大首位直接赴南疆基层岗位工作的博士毕业生。
专注点滴 打好硬仗
在北大求学期间,余渔积极投身基层实践,参加过北大鸿雁计划、学院星火计划。这些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只有脚踩在泥土上,心中才有力量。“工作事业日有新,家国忠义永无疆。”这是余渔的导师梅老师给他的信中所写下的寄语,两句寄语的结尾正是藏头“新疆”二字,寓意着梅老师对余渔在南疆工作的真挚祝福,也暗含了梅老师对余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遇到新的情况、不断解决新的问题的深情寄托。
边疆基层的急难险重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发的牲畜疫情、来势汹汹的凛冬雪灾……硬仗一场接着一场。但余渔从未退缩,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时刻摸索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他沉下身去,带领干部挨家挨户入圈为牲畜接种疫苗、治疗疫病;他争分夺秒,组织干部群众赶在大雪来临前快速完成2万余亩葡萄的采摘、销售和埋冬;他集思广益,直面随时迸发的困难风险,耐心回复、用心帮扶每一位状况不同的村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用汗水与热情,带领提坚村的村民按时按期、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一心一意 不忘初心
余渔表示:“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也是一名在边疆奋斗的北大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生逢盛世又恰逢变局,报效祖国正当其时。我想为边疆的繁荣稳定、为实现中国梦去努力和奋斗。”经历了南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走过了与人民长相厮守的日日夜夜,这些宝贵的、鲜活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收获颇丰、迅速成长,也进一步激励着余渔投身祖国边疆建设的信心与斗志。谈及未来,余渔的眼中闪烁着自信而坚定的光芒,他将坚守来时初心、牢记信念使命,继续在南疆基层矢志不渝奋斗,为祖国守好边疆。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广大青年应挺膺担当,勇敢肩负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我们需要更多像余渔一样的北大青年,永葆家国情怀、追随时代呼唤、紧紧扎根基层、练就过硬本领,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凝聚起薪火相传、永续发展的磅礴力量!
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