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客座教授
首页 > 客座教授 > 第一批客座教授

张向葵

作者: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来源:科研处 日期:2013年9月16日 人气:4175

                  

                       

 

基本情况

张向葵,女,19589月出生,黑龙江省伊春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院校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筹)副主任。曾荣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帼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90-1995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院心理学系  博士学位

1983-1986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    硕士学位

1979-1983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1年至今   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筹)    副主任

2009.04至今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副主任

2007.09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        校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4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2000.12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12-2009.04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09-2006.10 东北师范大学女性中心         主任(原)

2000.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生导师

1997.12-2000.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副院长,教授

1997.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副院长

1995.12-1997.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5.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副教授

1995.03-1995.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讲师

1986.09-1990.1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          助教、讲师

主要学术访问

2006-2007 美国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大学 高访学者(富布赖特项目)

2007年     访问旧金山大学、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院校

2004年       访问台湾嘉义大学

2003年                    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波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2002年     访问香港中文大学

2001-2002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系 高访学者

学术兼职

大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社会学术兼职

1. 中国心理学会 理事

2.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3.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4.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 常务理事

5.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6. 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专家

7. 教育部心理成人考试中心专家组专家

8.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

9.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通讯评论评审专家

10.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心理专家讲坛》活动主讲专家

11.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组成员

12.吉林省心理学会 副理事长

13.吉林省教育学会 常务理事

14.吉林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

15.长春市首届、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组成员

16.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

17.《心理学报》杂志审稿人

18.《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编委

19.《心理科学》杂志编委

20.《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编委

21.《中国儿童文化》编委

22. 奕阳教育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委员

23.《奕阳教育幼教评论》学术顾问

教学情况

*讲授课程

为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开设14门心理学专业课。

15门本科生课程: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22门全校本科生综合知识课:心理学概论、心理学与生命时空;

32门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课程:管理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44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儿童智慧机制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认知发展与实践、经典文献阅读;

52门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心理学、自尊理论研究与实践。

*课程建设

1. 2004年:《发展心理学》被东北师范大学评为精品课程.

2. 2006年:《发展心理学》被吉林省评为省级精品课.

*指导研究生情况

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3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人、全日制教育硕士1人、“4+2”教育学硕士2人、高师硕士4人、高访学者3人。

科研项目

1. 1995年—1998年独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研究》,国家教委留学基金研究项目(已结项)

2. 19971月——200010月主持《青少年认知结构模式的实验研究(立项名称)》、强化策略因素,教会小学生学习和思维(结项名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青年专项课题(已结项)

3. 199810月至200111月主持《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项目编号:98JAQXLX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第二批研究项目(已结项)

4. 1998年至2001年主持《着眼未来,加大教科院教学改革力度——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5. 1998年至2000年参加《教育学科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结构的改革与研究》课题(第2位),国家教育部基教司项目(已结项)

6. 20009月至200212月主持《心理中介因素在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应激反应中的调节作用》(项目编号:2002ZDXMXLX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已结项)

7. 2001年至2002年主持《发展心理学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8. 200111月至200310月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15055);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已结项)

9. 20022月至200310月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DBA010166);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已结项)

10.2002年开始主持《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已结项)

11.200212月至200611月主持《社会文化震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02JAZJDXLX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已结项)

12.20043月至20053月主持《文化震荡及其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妇女研究课题(已结项)

13.2004年《发展心理学》课程被东北师范大学确立为教材建设项目(已结项)

14.2004年《青少年心理学》教材被东北师范大学确立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已结项)

15.2005年《发展心理学》课程被吉林省确立为教材建设项目(已结项)

16.2006年至2007年主持《东北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全国人文社科基地“十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的子课题

17.20067月开始主持《城市贫困家庭儿童生存状态与促进研究》(项目编号:ZZ001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已结项)

18.200611月开始主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进行中)

19.200710月开始主持《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项目编号:NENU-SKB2007002),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进行中)

20.200710月开始主持《小学生升学准备及其初中阶段的学校适应研究》(项目编号:DBA070067),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中)

21.200711月至20083月主持《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及关键环境变量测查工具编制》(项目编号:social 1-30-10),中央其他部委项目(进行中)

22.200811月开始主持《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的创建与应用》(项目编号:08JAXLX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进行中)

23.200912月开始主持《幼儿“三性并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GH115093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已结项)

24.20119月《教师行为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项目编号:ZZ1107,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进行中)

获奖情况

*荣誉奖

2011年 获得吉林省高级专家荣誉称号

2011年 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

2010年 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

2007年 被评为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2006年 获吉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奖

2003年 获宝钢优秀教师称号

2003年 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2年 获吉林省“巾帼优秀教师奖”

2002年 获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称号

2000年 获香港教育与社科研究计划指导奖

1997年 被评为东北师范大学跨世纪人才

1995年 获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大理石奖章

*科研奖

2011年 《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一位心理学教授园长谈儿童发展问题》著作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九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特等奖

2011年 《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著作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九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特等奖

2010年 《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论文获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 《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论文获第四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 《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论文获吉林省社科联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9年 《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论文获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一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9年 《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论文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三等奖

2008年 《城市贫困家庭儿童生存状态与促进研究》课题获2007年度长春市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

2008年 《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著作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

2007年 《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论文获第三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 《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论文获吉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 《青少年心理学》著作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

2004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专著获第六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4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专著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4年 《青少年心理学》著作获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2004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专著获长春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2003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专著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 《高师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2002年 《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心理学三等奖

2002年 《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专著获首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 《学习策略学科化》论文获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 《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年 《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2000年 《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1999年 《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及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论文获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9年 《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论文获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年 《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全国首届教育图书二等奖

1998年 《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四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年 《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社会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8年 《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7年 《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论文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7年 《走进心理世界》一书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教学奖

2006年 《青少年心理学》(文本)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

2006年 《青少年心理学》(网络课程)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

2006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第二版)》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

2005年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位)

2005年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位)

2004年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位)

2004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继续教育教材)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 《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2001年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一等奖(第二位)

2001年 《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革的典型范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一等奖(第二位)

1998年 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科研成果

*主要学术论文

^SSCI论文

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

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

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

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

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

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

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

10.Smaragda Kazi,George Spanoudis,Andreas. Demetriou,Zhang Xiang kui,Wang Yuan.Mind-culture interactions: How writing molds mental fluidity in early development.Intelligence2012Volume 40.622-637

^国家级

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233-236.

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

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

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

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912

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56.

8.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

9. 张向葵(第1位):幼儿德育:从启蒙心性开始.光明日报(基础教育版),2012627.

10.张向葵(第1位):幼儿心性教育刍议.教育研究,201210):54-68.

11.张向葵(通讯):用心理干预法改善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光明日报(健康版),2012129.

^CSSCIA)级

(注:自20081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

1.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

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91-96.

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580-587.

5.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

6.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87-90.

7.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1198-1201.

8.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100-105.

9.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8.

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

11.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

12.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87-191.

13.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1398-1340.

14.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128-136.

15.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141-146.

16.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1393-1396.

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645-651.

18.张向葵(2):国内大学生创业意向研究的最新进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233-236.

19.张向葵(第2位):启蒙心性:内涵、意义、措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201-205.

20.张向葵(通讯):学前教育年限和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农村一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3):299--304.

^CSSCIB)级

1.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 GREECE.

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7-11.

3.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6-11.

4. 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93-96.

5. 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57-60.

6.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93-95.

7.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248-251.

8.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

9. 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7-10.

10.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

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19-22.

12.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13.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8-12.

14.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423-426.

15.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

16.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22-27.

17.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

18.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

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36-46.

20.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

21.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

22.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7-113.

2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

24.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74-79.

25.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9-14.

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

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8.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

30.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1.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55-58.

32.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03-607.

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866-869.

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3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5-89.

37.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38.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1-6.

39.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791-795.

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

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

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

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

44.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

4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4-148.

46.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

47.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429-431.

48.张向葵(第1位):內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49-53.

49.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40-43.

50.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0-14.

51.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52.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53.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

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146.

55.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56.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98-102.

57.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7.

58.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336-340.

59.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20-22.

60.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04-709.

61.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45-1048.

62.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91-96.

63.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13-15.

64.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153.

65.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100-103.

66.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169-172.

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629-631.

68.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9.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878-884.

70.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 

71.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39-43.

72.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

73.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05-912.

74.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73-77.

75.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111-113.

76.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81-87.

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

78.张向葵(独撰): 国际视野与本土研究的力作《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简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8-219.

79.张向葵(通讯):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256-259

80.张向葵(通讯):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学习自我调节的关系:同伴行为模式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2):153-157

81.张向葵(通讯):美国学前教育中课堂评估编码系统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13,406):24-30

^核心级

1.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

3.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

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251.

5.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

6.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53-56.

7.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8.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11-14.

9.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62-68.

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

11.张向葵(第1位):学会成长——三性并茂的教育开始.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8,84-88.

*主要著作

1.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3.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2000.

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7.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8.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9.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2012.2.

11.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教材

1.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

5.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6.

9.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2006.

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专利

1. 张向葵(第2位):实用新型专利:瓶中芭蕾玩具.2011

2. 张向葵(第3位):实用新型专利:小人滑冰玩具.2011

*书评

1.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

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47.

3.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420日,第15.

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14.

*鉴定成果

1. 1995年—1998年独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研究》,国家教委留学基金研究项目(已结项);

2. 19971月——200010月主持《青少年认知结构模式的实验研究(立项名称)》、强化策略因素,教会小学生学习和思维(结项名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青年专项课题(已结项);

3. 199810月——200111月主持《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培养》 (98JAQXLX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第二批研究项目(已结项);

4. 1998-2001年主持《着眼未来,加大教科院教学改革力度——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5. 20009月—200212月主持《心理中介因素在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应激反应中的调节作用》(2002ZDXMXLX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已结项);

6. 1998年—2000年参加(第2位)《教育学科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结构的改革与研究》 课题,国家教育部基教司项目(已结项);

7. 2001年—2002年主持《发展心理学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8. 200111月—200310月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15055);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已结项);

9. 20022月—200310月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DBA010166);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已结项);

10.2002年开始主持《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已结项);

11.20043月—20053月主持《文化震荡及其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妇女研究课题(已结项);

12.200212月—200611月主持《社会文化震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项目编 号:02JAZJDXLX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已结项);

13.20062007年完成富布赖特项目,获威廉•富布赖特外国奖学金委员会和美国教育与环境事务局认可;

14.20067月—20106月主持《城市贫困家庭儿童生存状态与促进研究》(项目编号:ZZ001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已结项);

15.20096月—20114月主持《幼儿“三性并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GH115093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已结项)。

上一篇:刘  丹
下一篇:马云鹏